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背景下,“通則式”村規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創新工具,通過構建差異化、精準化的規劃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傳統村莊規劃編制成本高、周期長、適應性不足等難題,正逐漸成為推動鄉村建設與治理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通則式村規
通則式村規,簡單來說,就是對于沒有需求、不具備條件編制詳細村莊規劃的村莊,所制定的一種通用性規劃管理規定。2024年2月,自然資源部等部門明確提出,對于部分村莊可通過制定“通則式”規劃管理規定,實現鄉村地區空間規劃管理有效覆蓋。其目的在于以更靈活、高效的方式,為鄉村建設提供規劃依據和指引,確保鄉村發展有章可循。
——通則式村規的重要作用
通則式村規能解決規劃編制難題。在一些人口逐步減少、建設需求不大的村莊,若進行全面詳細的村莊規劃編制,不僅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還可能與實際需求不匹配。通則式村規則按需制定,避免了資源浪費。同時,能加快項目落地實施。以海寧市為例,其出臺的“通則式”鄉村規劃管理規定,讓鹽官鎮錢江潮稻米全產業鏈項目開工時間比預期提前了近兩個月。而且,通則式村規可以規范鄉村建設行為,明確各類建設活動的邊界和要求,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耕地資源等,提升鄉村空間利用效率和整體風貌。
——通則式村規的主要內容
以浙江省為例,通則式村莊規劃主要包括“五線管控、四區準入、五類指引、一套圖則”等內容,具體如下:
一、五線管控
依據縣鄉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傳導落實基本控制線和其他空間控制線規模、布局及管控要求,包括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歷史文化保護線、災害風險控制線、村莊建設邊界等。村莊建設邊界應優先保障農村村民住宅和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需求,新增農民建房一般不在村莊建設邊界外選址。
二、約束指標
傳導上位規劃劃定的詳細規劃編制單元,落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量化指標,明確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保有量、村莊建設用地總規模、村莊建設邊界規模等指標,因地制宜增補地方特色指標。
三、四區準入
依據上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按農田保護區、生態保護區、鄉村發展區、其他規劃用途分區四類分區實施用途管制,各分區規劃管控要求落實上位規劃“五位一體”傳導規定,并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規則制定準入規則。
四、五類指引
1、農村居住用地指引:落實上位規劃村莊分類和布點要求,明確自然村類型,確定不同類型農村居民點建設標準。
2、鄉村建筑風貌管控指引:結合村莊地形地貌和歷史文化資源,協調與自然景觀關系,傳承當地文化,提出村莊建筑管控和風貌指引要求。
3、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指引:根據村莊與城市關系緊密度和村莊類型,分類提出公共和基礎設施配置要求和標準。
4、鄉村三產融合用地指引:依托農業農村資源,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分類提出用地規模、布局和配置標準。
5、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工程指引:落實上位規劃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區域,提出不同村莊綜合整治修復要求和措施。
五、一套圖則
因各地政策要求不同,圖則的具體內容和管控規則也存在顯著差異。圖則作為通則式村規的配套技術文件,以“圖紙+文字”形式明確村莊各類空間的管控要求,將規劃原則轉化為具體可視化的技術文件,指導村莊建設和管理,確保規劃目標的落實。
六、提出規劃要求
各地根據通則明確的準入指引和管控要求制定附表,補充其他地方特色控制要求,可補充編制重點區域圖則細化管控要求。對未納入附表的項目類型,符合條件后可制定規劃條件設置要求納入“通則”管理。
——各地通則式村規的實踐探索
江西省聚焦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在全省開展村莊規劃編制需求評估,確定了6457個單獨開展“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的村莊,其余1萬余個村莊通過制定“通則”進行規劃管控。其明確了“五線”“三指引”和“一圖則”的主要內容,聚焦村莊建設規劃管理實際需求,守牢鄉村地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底線。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印發《浙江省“通則式”村莊規劃管理規定工作指引(試行)》,提出了“五線管控、四區準入、五類指引、一套圖則”的編制框架。寧德市也出臺了相關規定,以按需推進、底線管控等為原則,指導城鎮開發邊界外未編制村莊規劃的村莊開展開發建設活動。
——通則式村規的實施挑戰與應對
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村民對通則式村規理解不到位的問題。對此,可以加強宣傳和培訓,通過村民大會、宣傳欄、線上平臺等多種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村民解釋通則式村規的內容和意義。也可能存在部分村莊在執行中打折扣的情況,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對通則式村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規定落到實處。另外,隨著鄉村發展,通則式村規可能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因此要建立動態更新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訂。
通則式村規是鄉村規劃管理的創新之舉,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活力。各地應不斷總結經驗,完善相關制度和措施,讓通則式村規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助力建設更加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