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化目前正處于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的關鍵階段,城市發展模式從大規模增量擴張轉向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當前形勢下老城區改造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議題,然而,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正在蔓延——許多城市的老城區改造后變得“千城一面”,失去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色。這種現象不僅消解了城市的歷史記憶,也削弱了城市的文化競爭力。本文將從具體措施入手,探討如何在老城區改造中避免同質化,保護城市多樣性,通過分析廣州越秀區的成功案例,揭示老城區改造中保持特色的可行路徑。
老城區改造中的“千城一面”現象及其危害
行走在中國許多城市的“改造后”老城區,人們常常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相似的仿古建筑、雷同的商業業態、千篇一律的“文化街區”。這種“千城一面”的現象已經成為中國城市更新中的普遍問題,其背后反映的是對城市歷史文脈的忽視和對短期經濟效益的過度追求。
“千城一面”現象的危害不容小覷。首先,它導致城市失去歷史記憶的載體。每個城市的老城區都承載著幾代人的生活記憶和情感依托,是同質化改造首先抹去的寶貴財富。其次,它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辨識度。在全球城市競爭中,獨特的文化身份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趨同化的老城區使城市喪失了這一競爭優勢。再者,它降低了改造的長期效益。缺乏特色的商業街區難以形成持續的吸引力,最終可能導致商業失敗和資源浪費。
廣州越秀區作為廣州歷史文化的核心區域,擁有全省最多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在改造過程中面臨著如何平衡保護與發展的嚴峻挑戰。這個案例為我們提供了避免“千城一面”的寶貴經驗。
分級分類保護:尊重歷史建筑的多樣性
避免老城區改造“千城一面”的首要措施是實施分級分類保護策略,針對不同價值的歷史建筑采取差異化的保護與更新方法。廣州越秀區在名城保護中注重分類施策。作為廣州面積最小的行政區,越秀區卻擁有全省第一的歷史文化街區總面積和歷史建筑總數,以及全市最多的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面對如此豐富多樣的歷史遺產,越秀區沒有采取一刀切的改造方式,而是根據建筑的歷史價值、保存狀況和使用功能,制定了針對性的保護與活化策略。
具體而言,越秀區對文物建筑實行最嚴格保護,如對北京路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對歷史建筑允許適應性再利用,如將傳統騎樓改造為民間金融街2.0版本;對一般傳統風貌建筑則通過整治立面、優化功能等方式提升品質。這種精細化、差異化的保護策略有效避免了簡單化的“仿古重建”,保留了老城區的歷史層次感。
在地文化挖掘:打造獨特的文化標識
避免同質化改造的關鍵在于深入挖掘和彰顯在地文化,而非簡單復制其他地區的成功模式。每個老城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基因,只有將這些獨特的文化元素轉化為空間設計的語言,才能創造出具有辨識度的城市空間。
越秀區在改造中特別注重植入在地文化基因,將記憶濃厚的歷史地標刻入老街巷,將源遠流長的地名故事寫入文化墻,打造“處處有歷史”的空間載體。該區聚焦兩大文化主線:一是弘揚“紅色文化”,打造新河浦“紅色+”傳承示范區;二是傳播“海絲文化”,精心謀劃海絲游徑。這種基于本地歷史文化的主題定位,使越秀區的老城改造具有鮮明的廣州特色和越秀特色。
多元主體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機制
老城區改造要避免“千城一面”,必須改變政府單方面主導的模式,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機制。只有讓原住民、商戶、文化工作者、專家學者等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改造過程,才能確保改造結果符合當地社區的實際需求和文化特質。
越秀區在名城保護中重點做好管理的“加法”,從三個“多”上下功夫:多方聯動,凝聚規劃、文化、住建等多部門力量;多元參與,組建專家智庫,搭建公咨平臺;多維保障,加大財政投入,爭取國家支持。該區通過政府主動更新帶動社會自主更新,如實施了大灣區中醫康養街區、文德南等歷史街區提升項目。
功能混合與創新:滿足現代生活需求
避免老城區“博物館化”的關鍵在于實現功能混合與創新,在保護歷史風貌的同時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純粹的歷史保護區往往難以維持活力,而過度商業化又會破壞歷史氛圍,因此需要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
越秀區在改造中重點做好問題的“除法”,緊扣民生福祉,破除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該區積極探索沉井式地下停車,來破解老城“停車難”;推進老城區第五立面整治,解決屋頂漏水問題,盤活屋頂空間打造“屋頂花園”天臺運動場。這些措施既改善了老城區的生活品質,又未破壞歷史風貌。
智慧技術賦能:創新保護與管理手段
在數字化時代,智慧技術為老城區的保護與更新提供了新工具。通過將新技術融入歷史街區管理,可以實現更精準地保護和更高效地運營,同時減少人為干預對歷史環境的破壞。
越秀區通過建立街區智慧監測系統,量身定做保護建筑“身份證”,將新技術融入全周期保護管理。這種數字化管理手段可以實現對歷史建筑的實時監測和精準維護,避免“過度修復”或“修復不足”的問題。
智慧技術還可以用于歷史文化展示和體驗創新。如通過AR技術重現歷史場景,通過數字平臺講述老街故事,這些現代科技手段可以增強歷史環境的互動性和吸引力,而不必對實體空間進行大規模改造。
通過對廣州越秀區改造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避免老城區改造“千城一面”的系統性策略:分級分類保護尊重歷史多樣性,在地文化挖掘塑造獨特標識,多元主體參與確保社區認同,功能混合創新平衡保護與發展,智慧技術賦能提升管理效能。這些措施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特色化、可持續的老城更新路徑。
未來的老城區改造應當摒棄簡單的“拆舊建新”或“仿古重建”思維,轉向更加精細、多元、創新的更新模式。每個城市都應深入挖掘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找到適合自己的更新路徑,而非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城市更新大潮中守護好城市的記憶與靈魂,讓老城區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