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鎮發展呈現多樣化職能類型,農旅融合型鄉鎮嶄露頭角,其既能激活鄉村資源、升級農業產業,又能滿足城市居民鄉村游需求,促進城鄉融合,是資源豐富且農業主導的鄉鎮產業升級的重要轉型方向。下面將結合實際案例,從這類鄉鎮的特點與規劃要點出發,對農旅融合型特色鄉鎮的國土空間規劃進行思考與實踐。
一、農旅融合型鄉鎮的特點
該類鄉鎮主要優勢為:
農業基礎良好,旅游資源豐富:兼具農業與旅游資源,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條完整,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豐富,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多元產業關聯,城鄉空間開放:農業生產與旅游體驗緊密相連,旅游帶動農業服務興起,形成聯動發展格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交融,游客可暢行感受多元鄉村魅力。
同時也存在一些發展制約:
產業融合深度不足:當前發展相對粗放,旅游業滲透不足,文化資源利用不充分,農業資源利用率低。
資源整合難度較大:農業、文化和旅游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需平衡,整合難度大。
農旅融合機制不完善:內部尚未形成良好的產業格局,旅游特色化、系列化和深度化開發不夠、品質不高,與農林果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容易被市場淘汰掉,不利于可持續性發展。
二、農旅融合型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分析著手點
通過分析該類鄉鎮的特點和問題,規劃以農業為基礎,旅游為平臺,形成農旅融合發展的空間布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現狀基礎評估
通過自然資源評估、人文資源挖掘、產業基礎分析、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空間潛力挖掘等方面進行評估,研判鄉鎮資源分布與發展潛力。
(二)目標與定位確定
依據鄉鎮資源特色與區域發展戰略,確定農旅融合發展的總體目標。明確鄉鎮在區域旅游格局中的定位,進而確定國土空間規劃的方向與重點。
(三)空間格局構建
基于資源分布與發展目標,構建“農業生產空間 + 旅游服務空間 + 生態保護空間 + 居民生活空間”的多元空間格局。合理劃定功能空間邊界,確保空間布局既有利于農業與旅游活動開展,又能保障生態安全與居民生活品質。
三、構建農旅融合型鄉鎮特色規劃路徑
在存量發展背景下,立足鄉鎮特性、短板與規劃切入點,堅持問題與目標雙導向,嚴守生態、耕地保護紅線,深度整合城鄉、文旅、農旅空間資源,按“文旅賦能農業、農旅反哺人文”思路,以特色資源為節點、精品線路為紐帶、產業片區作支撐,勾勒農旅融合鄉鎮全域藍圖,激活新動能。
四、魯山縣庫區鄉規劃實踐分析
(一)現狀基礎資源分析——資源稟賦優異,風險挑戰并存
庫區鄉位于平頂山市魯山縣中部,因環昭平臺水庫而得名,鄉域內山川溝壑縱橫,植被茂密,水庫位居中央,耕地沿水庫四周分布,為典型的“五山四水一分田”自然格局。
域內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坐擁昭平臺水庫,同時藍莓種植、水產養殖及食用菌等產業特色鮮明,現已開發藍莓種植園區19個,面積6800余畝,是我國中部地區最大的藍莓種植基地之一。同時鄉域內既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又是世界劉姓發源地,生態旅游與特色農業的發展潛力較大。
但因山地、水庫分割,農業生產用地碎片化嚴重、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低等問題突出,受水庫擴容影響,未來水庫周邊耕地、園地將進一步減少,鄉村產業制約性進一步增加,探尋產業轉型升級和多元融合發展已成為趨勢所向。
(二)目標與定位確定——農旅融合發展
結合自身資源優勢與區域發展背景,庫區鄉確定了打造“特色農業示范鄉鎮、生態休閑旅游勝地”的總體目標。在區域旅游格局中定位為魯山縣重要的山水生態旅游目的地與鄉村旅游體驗區。
(三)空間格局構建——區域協同,有機融合
構建了“一心、兩帶、六區”的空間格局。“一心”為鄉鎮綜合服務中心,集中布局行政辦公、商業服務、文化娛樂等設施;“兩帶”分別為沿國道城鄉發展帶、環昭平臺水庫濱水景觀帶,串聯起主要旅游景點與農業園區;“六區”包括文化旅游發展片區、特色農業發展片區、生態康養體驗片區、鄉域綜合服務片區、生態涵養片區、昭平臺水庫水源保護區,各功能區相互協作、有機融合。
(四)產業融合規劃——以點帶面,創新發展
產業鏈延伸。在農業方面,規劃建設藍莓、酥梨等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基地100畝,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生產基地,引導開發果醬、果茶、果脯、果酒等特色農產品,并通過旅游購物渠道進行推廣銷售。在旅游方面,依托農業園區開展采摘觀光、農耕體驗、房車營地、科普研學等項目,充分利用水庫資源發展水上旅游項目,同時打造青少年未來科技研學基地、森林生態休閑、農耕文化園項目,展示傳統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成果。
業態創新。規劃創新推出鄉村康養旅游項目,結合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與特色農產品,開發養生餐飲、中醫理療、田園旅居、溫泉度假等產品。通過舉辦農民豐收節、藍莓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吸引大量游客參與,提升鄉鎮知名度與影響力。
(五)生態保護與景觀規劃——保護優先、因地制宜
生態保護優先。落實生態保護紅線310.92公頃,加強對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區保護與管理,同時對水庫周邊、山體森林等生態敏感區域進行嚴格保護。通過實施綠化造林、礦山覆綠、沙河綜合治理工程、河道防洪工程治理、地質災害點治理等生態修復項目,加強對區域生態環境利用和保護。
景觀打造融合。構建“一廊四區”的城鄉風貌格局,同時結合不同顏色、不同品種農作物的種植區域,形成季節性景觀變化,塑造豐富的田園景觀。對鄉村風貌進行改造升級,保留現有鄉村肌理與景觀特色,增加旅游服務功能,如在村落中設置民俗客棧、特色小吃街、太空艙驛站等,在白溝村、搬走嶺村、權村、張灣村等區域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
(六)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規劃——共建共享、服務優化
1. 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交通方面,改造了國道311、國道207、環庫路等多條城鄉主要交通道路,結合環庫路設置旅游公交專線與自行車道,沿途設置服務驛站5個。水利設施方面,落實昭平臺水庫擴容項目,建設昭平臺現代化灌區,對灌溉渠道進行修繕與擴建,同時利用水庫水資源引導打造水域景觀項目。電力、通信、燃氣設施全面升級,實現了鄉鎮全域覆蓋。
2. 公共服務配套提升
規劃新建游客服務中心,提供旅游咨詢、票務預訂、導游服務等一站式服務。在鄉鎮內增設了醫療衛生站點、文化活動廣場、養老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對內保障居民生活環境,對外提升游客旅游體驗。
規劃重點梳理農旅融合發展、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市政設施優化提升所急需的空間資源。結合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借助低效閑置用地整治行動,以及存量建設用地盤活策略,整治利用建設用地28.69公頃,補充新增建設用地,確保土地利用的精細化與高效化。而在城鎮開發邊界之外,充分發揮村莊建設邊界的作用,以其為依托保障各類項目精準落位,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下土地資源的合理調配與高效運用。
五、結語
本文以農旅融合特色鄉鎮作為切入點,深入了解鄉鎮特點與現狀問題,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基于存量時代背景和實施維度,結合案例從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出發,通過規劃實踐有效整合農業與旅游資源,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探索農旅融合規劃特色路徑。
上一篇:智慧評估推動城市體檢
下一篇: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城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