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效果一定程度上關系到城市的未來發展,因此一直備受關注。為進一步提升城市設計效果,推進城市設計創新,在設計過程中應融入國土空間規劃要素,明確在當前背景下城市設計創新的根本任務與發展方向,以此來達到城市設計的目標。
一、國土空間規劃背景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強調國土規劃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提出應監督各類規劃措施的執行過程、完善規劃體系。我國國土空間規劃在實際發展中取得了巨大成效。
二、城市設計現狀分析
進入新時期以后,國家科技迅速發展,城市設計揭開新的篇章,在引入國際新型設計理念的同時,融入我國特色文化,并將生態發展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根本要求、變化趨勢等,進行城市設計創新,實現城市各類要素的整合與靈活應用,設計具有可行性、先進性的創新方案,為城市設計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市設計創新對策
(一)遵循城市設計原則,融入國土空間規劃基本要求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要求在進行城市設計創新時,以不動產登 記、地籍調查、國土調查等法定數據為參考,加強城市景觀、生態資源、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經濟社會、人口等方面的調查,對城市整 體情況深入了解與把握,基于此提出對應的創新對策,如此才能保證
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遵循城市設計原則,
避免為了創新而創新,讓城市整體“四不像”,違背了城市設計初衷,
應讓城市在保持恒定功能、基本架構的基礎上,開展設計創新活動 ,具體設計原則涉及五個方面(表1)。
表1 城市設計原則
(二)將城市設計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提升設計過程管控效果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城市設計創新下的管控傳導從兩方面著手
(圖 1):一是橫向銜接,二是縱向傳導。具體分析如下。
圖1 城市設計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方法
1、橫向銜接
一方面,將城市設計總體性管控要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讓城市創新設計與國土空間規劃同步編制,再將管控條例納入規劃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將城市創新設計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平臺,依據平臺為城市創新設計提供豐富的資料、演變的城市結構形態、城市發展變化需求等,并規范城市創新設計過程。
2、縱向傳導
一方面,搭建城市設計體系內部縱向傳導機制,參考國土空間規劃分區,生成適應于各類空間分區的管理導則,作為城市設計創新體系內部向下傳導校核的關鍵依據,導則可依據城市現狀,設置不同性質內容,如覆蓋城市底線管控的準剛性條例,或者是覆蓋意圖指引的彈性引導條例等。另一方面,增強與城市詳細規劃的銜接傳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管理體系鏈條,其針對一級、二級分區的規劃呈向下傳導姿態,并向上傳承城市整體設計的根本要求,再橫向接納片區城市設計創新管控條例,落實到具體區域的規劃設計中。故而要求城市整體設計、中觀層面片區城市設計皆能與一級、二級分區規劃實現有效銜接。
(三)優化城市設計格局,提升設計創新可行性
1、城市設計創新緊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全面對接國土空間規劃專項研究(綜合交通組織、國土綜合整治、耕地保護、生態修復、規模底線控制、空間發展戰略等相關研究)、基礎信息(城鄉空間布局、魅力文化資源、農業空間分布、山水景觀 資源、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地理本底等),統籌城市全域空間要素,
促進城鎮空間(歷史文化、山水格局)、農業空間(作物類型、地理 環境)、生態空間(森林草原、山地丘陵、河湖水系)等空間的統一
融合,塑造城市特色空間格局。
2、注重“三區三線”管控
關注“三區”特色空間要素,進入城市各個空間、角落,明確城市設計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聯,以“三區三線”管控方式進行城市空間規劃、調整,在展示城市人文性、先進性等各類新型時代特征的同時,不以犧牲城市風貌為代價;細化城市不同空間的功能定位,基于此進行相關建筑設計、公共建筑建設,落實城市設計創新舉措,打開新局面,獲取更多的發展機遇。
3. 細化大尺度開放空間,構建藍綠空間結構
從藍綠空間要素(郊野林田、山地丘陵、水系湖泊等)中提煉城
市藍綠空間核心要素,設置生態保護紅線,如生態公益林、森林公園、 自然保護區、濕地、重要水庫湖泊、水源保護區等;圍繞城市生態系統建的強制性標準,列出相關建設內容,強化城市廊道內主要農業空 間、山地丘陵、水系湖泊等的聯通性建設,與公園綠道、生物性廊道、
城市通風廊道等構建網絡化格局;細化藍綠空間管控范圍、要求,劃
定重要廊道、生態屏障等對應的空間范圍,從而確定城市設計創新中的管控方向(圖 2)。
圖2 城市設計創新空間管控方向與范圍
綜上,概述了國土空間規劃背景、城市設計現狀,在文章核心模塊圍繞遵循城市設計原則、將城市設計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等問題展開了詳細討論,提出了各項對策,但在實際城市設計中應用時,仍需結合城市實際繼續加以完善,使其發揮更大作用,優化設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