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處于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更新成為國土空間全域范圍內持續完善功能、優化布局、提升環境品質、激發經濟社會活力的空間治理活動。我國城市更新最早出現在上海、深圳、廣州等城市,經過多年的實踐,城市更新從最初的物質環境層面的改善逐步發展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增進民生福祉的政策工具。本篇文章從城市品質的視角出發,通過完善城市功能,進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城市品質內涵
本文借鑒“城鎮化”內涵,即城鎮化包括有形的城鎮化和無形的城鎮化兩大方面,將城市品質理解為有形的城市品質和無形的城市品質。其中,有形的城市品質主要涉及城市質量,表現為城市提供諸如經濟功能、交通功能、基礎生活服務功能等基礎性功能;無形的城市品質主要涉及城市品位,表現為城市提供居民高階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充分展現城市品質內涵,本文暫從經濟品質、設施品質、生態品質、特色品質和文化品質等5個方面評價城市品質。其中,經濟品質,主要表征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的效益;設施品質,是能夠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品質;生態品質,是指城市人群對適宜人居的生態環境的要求;特色品質,是指城市的建筑形態、街道景觀、地標建筑等城市外觀形象的凸顯程度;文化品質,主要是加強對彰顯城市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場館的建設。
二、城市品質評價體系構建
評價指標選取原則。為構建有機、整體的城市品質評價指標體系,在選取能夠表征不同城市品質的指標時,應該遵循空間可表征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代表性原則等,最為重要的是應選取表征城市品質最具代表性、重要性的指標。
表 1 城市品質綜合指標評價體系
評價指標的權重。依據評價的目標、指標對評價結果的影響確定;評價目標、指標的權重值應在0~1之間,各目標權重值之和都為1;評價目標和指標的權重可采用特爾菲法確定,通過對評價目標、指標的權重進行多輪專家打分,并按下列方法計算權重值。
式中:Wi——第i個目標或指標的權重;Eij——專家j對于第i個目標或指標的打分;n——專家總數。
評價指標量化處理。通過無量綱化進行量化處理,使所有的指標分值落在[0,100]之間,從而對城市的品質進行定量化表達。
表 2 城市品質綜合評價指標量化標準及對應分值表
城市品質綜合評價結果。運用GIS柵格計算器功能,按照制定的各個指標的權重,對每個指標層下的柵格數據進行加權疊加運算,從而得到城市經濟品質、設施品質、生態品質、特色品質和文化品質的評價結果。最后,依照指標層中各個要素的權重,再次對各結果進行柵格疊加運算,得到城市品質綜合評價結果。
三、基于城市品質提升視角的城市更新策略
基于最大化提升城市品質的原則,對接城市品質綜合評價,確認待進行城市更新空間的品質短板,確定其品質升級目標。綜合待進行城市更新區用地的原本用途、規模布局、周邊可依托資源和城市整體功能布局與規劃需要,確認城市更新方案,打造相應的城市品質空間。
1、經濟導向型品質空間
對于經濟品質較差,以提升經濟品質為主要需求的城市更新區域,主要可依托城市產業發展狀況,打造高端產業品質空間,一方面可鼓勵高質量、高產出、高活力的工業產業入駐,另一方面也可推動金融服務、商貿物流、文化創意等現代高端服務業發展,從而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動力。此外,通過對城市更新區域基礎設施的完善、綠化程度的提升、建筑形象的改善、高污染產業的清退和新能源產業的引進,經濟導向型品質空間的打造對城市生態品質、設施品質、特色品質等也存在附加提升的作用。
2、設施導向型品質空間
對于亟需提升設施品質的城市更新區域,可結合地塊原有用途,針對性地進行城市生活品質空間的打造。例如,對建筑密度高、容積率低、基礎設施配備簡陋的居民點進行微改造,在原本的低效居住用地上重建基礎生活設施配備完善、綠化率高、建筑外形相對美觀的社區花園,提升了相應城市空間的設施品質,同時也使城市生態品質和特色品質有所提高;此外,通過在城市更新區域新建服務于居民基本日常生活的各類基礎設施,如醫療設施、基礎教育設施、交通設施、商業購物設施等,也可以認為其對城市經濟品質、特色品質和文化品質都有附加提升作用。
3、生態導向型品質空間
針對生態品質相對缺失的城市更新區域,可結合地塊原有用途和周圍可依托資源,結合全面清理、生態修復的手段,打造不同的城市綠色生態品質生態空間。此外,綠色生態品質空間的建設對提升城市特色品質、文化品質也有一定的附加作用。
4、文化導向型品質空間
針對文化品質相對缺失的城市更新區域,可結合周邊缺失的文化設施,進行文化導向型的品質空間設計。例如,完善科研教育類設施,使人們在各類文化教育活動中獲得知識和信息;建設各類文化休閑娛設施和康體設施,使人們從豐富的文娛活動中獲得娛樂休閑體驗;依托城市更新區域的歷史人文遺跡、資源、民俗風情等開發歷史文化街區等,使人們在觀光休憩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文化體驗,滿足審美和精神需要。
四、結語
本篇文章主要是在開展《龍門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相關專題——《龍門縣存量建設用地再開發潛力與國土空間供給策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長江經濟帶城市品質報告》內容,更新部分城市品質評價指標,計算城市品質存在的短板,以“問題導向”為主線,探索城市更新區域提升策略,進而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本篇文章只是基于城市品質視角的一次宏觀性的思考,有待于進一步從微觀層面深入實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