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化進程已由大規模快速推進階段轉入中低速微增長階段,從社會結構維度來看,人口總量呈現持續下降態勢,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并存且日益凸顯。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出現負值,達到-0.06%;2020年全國0-14歲兒童與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達31.5%,“一老一少”群體已成為新時期城市發展進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戰略性議題。在此背景下,未來城市建設將“以人為本”作為優化升級城市基礎設施布局和城市建設的導向。
作為生產力中最具能動性與決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人”不僅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支撐,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前,經濟發展動能正加速向創新驅動、消費升級與要素配置優化轉型,這一轉變對城市空間載體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空間作為產業集聚與人口分布的物質載體,其核心功能在于優先保障高品質生活空間與服務空間的供給,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不斷優化完善,當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重心也在悄然變化,一是關注安全底線,提高安全韌性水平,包括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市政安全以及公共安全;二是增強活力,保持經濟的長期繁榮,包括創新環境、營商環境、生活環境以及消費場景等;三是精細化的治理,創新現代城市管理模式,以提供高品質的生活,包括完整社區、全齡友好、智慧賦能以及綠色生活等。
1、政策引導
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政府十大工作之首。為滿足新經濟、新消費、新人群的需求,在發展中也需要不斷創造新空間,其中需要通過營造城市第三空間提升城市空間品質。城市第三空間是區別于居住和工作空間的第三種空間類型,是人與人、人與城市真正產生互動的場所,其品質與城市創新水平、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品質高度相關。依托“第三空間”,營造開放、包容、多元的生活場景,是吸引年輕人的觸媒,也是留住年輕人的重要載體。
2、城市功能品質提升的新路徑
在城市功能品質提升的路徑方面,重點推進居住空間、公共空間、文化空間以及產業空間這四類與居民息息相關的空間品質的提升。
(1)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推進完整社區建設
著力推進社區微更新工程,打造宜步宜居、富有活力的鄰里社區單元。以上海市“繽紛社區”行動計劃為例,該計劃聚焦老年群體與兒童群體的實際需求,系統實施九大微更新項目,涵蓋活力街巷改造、街角空間優化、慢行系統構建、口袋公園建設、藝術空間營造、林蔭街道打造、圍墻整治提升、公共設施完善以及運動場所配置等專項工程。系統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統籌完善生活圈服務設施配套體系,上海市創新采用“1+N”建設模式,即一個基礎生活圈加多個特色功能圈,精準識別不同群體需求,科學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有效盤活城市邊角用地資源,累計推進約1600個社區生活圈建設,顯著提升社區服務能級。
圖:“五宜”多場景導向下的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綜合策略框架示意
圖片來源: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
(2)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工程
其一,推進濱水區域公共空間更新改造工程。例如上海市在“一江兩岸”品質提升工程中,始終秉持公共空間開放共享理念,著力將黃浦江兩岸打造成為集市民健身、休閑娛樂、觀光旅游于一體的多功能公共空間帶和生活性岸線。三亞市通過實施兩河四岸生態修復工程,重點推進東岸濕地公園、紅樹林生態公園等項目建設,有效貫通東岸濕地與三亞河水系廊道,系統恢復區域生態體系。其二,系統構建城市綠道網絡體系。例如成都市創新打造“一軸引領、兩山環抱、三環串聯、七帶聯動”的綠道網絡格局,精心設計“最美回家路”特色項目。該項目有機銜接15分鐘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科學串聯城市交通節點,創新植入復合型便民服務設施,包括社區書店、精品花店、便利商店及咖啡茶飲等業態,全方位打造宜居宜行的社區慢行系統。
圖:上海市濱水區域公共空間更新改造前后對比圖 圖片來源:新民晚報
(3)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
通過城市更新行動創新性構建歷史文化展示新場景。例如,江西永新古城功能活化工程,該項目通過實施建筑立面整治、地面鋪裝更新、藝術裝置植入等系統性改造措施,成功實現了古城空間品質提升與歷史文脈傳承的有機統一,有效恢復了古城活力。北京市崇雍大街改造工程則針對前期存在的違章建筑問題,通過建筑立面精細化改造,系統呈現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印記,打造出具有可持續性歷史解讀功能的城市文化長廊,實現了歷史記憶的活態傳承與創新表達。
圖:江西新永古城鳥瞰圖 圖片來源:UED城市環境設計
(4)功能更替,推動經濟轉型增加就業機會
創新土地與空間利用政策,全面推進存量空間更新改造。在產業用地方面,積極探索M0新型產業用地模式,強化政策支撐體系,鼓勵“工業上樓”發展模式,完善高效產業用地利用激勵機制,推廣實施產業綜合用地政策,創新“帶方案報批”審批機制。在居住用地方面,試點推進R0用地改革,通過“工改居”“商改居”等模式多渠道增加住房供給。在綠地利用方面,創新G0用地政策,推動綠地功能復合化利用,有機植入文化創意、新興消費、休閑娛樂等多元業態。
圖:“工業上樓”發展模式 圖片來源:網絡
實施動態更新策略,推動重點區域轉型升級。例如,首鋼園區搬遷改造和冬奧會舉辦,重點培育“科技+”和“體育+”產業集群,著力發展科幻產業、互聯網3.0、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高精尖產業。同時,充分考慮大規模工業園區改造的長期性與不確定性特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全力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首鋼示范高地。
創新文化場景營造模式,實現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園區通過活化利用宇宙陶瓷廠工業遺存,創新植入青年文化業態,定期舉辦特色文化活動,成功打造陶溪川文化IP,將其轉型為傳承創新陶瓷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展示平臺。
3、總結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才能集聚多樣化、高素質的人才。通過城市空間新場景的營造,才能吸引新人群、滿足新消費、促進新經濟,實現城市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