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以及國土空間規劃深入實施的背景下,合理且精準地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已成為統籌城鄉發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城鎮發展正從以往追求規模擴張的“增量時代”,穩步邁向注重質量提升的“存量時代”。如何通過精細且科學的布局,實現人口、土地以及公共服務設施之間的協同發展,成為詳細規劃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海晏縣三角城鎮地處青海省,作為典型的高原生態屏障區以及多民族聚居地,肩負著生態保護與城鎮化發展的雙重重任。一方面,需要嚴格守護生態安全底線,確保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另一方面,要滿足1.5萬余名居民在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多元需求。其規劃實踐對于同類型地區在詳細規劃階段如何平衡生態保護、彰顯民族特色以及滿足民生需求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示范意義與參考價值。
本文緊緊圍繞詳細規劃所強調的“剛性管控與彈性引導相結合”這一核心理念,構建了“需求-供給-可達性”的綜合評估框架。通過深入剖析三角城鎮的人口分布特征、空間限制條件以及產業發展特色,探索出分級分類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策略,為詳細規劃編制階段公共服務設施的精準配置,提供一套可參考的技術方法與實施路徑。
三角城鎮坐落于海晏縣東南部,地勢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的態勢,屬于湟水流域上游的生態敏感區域,在水源涵養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其交通優勢十分顯著,西鄰青藏鐵路,南靠315省道,距離海晏火車站僅5公里,是全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鎮區南部分布有紅河灣工業園區,鎮域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如著名的金銀灘草原、西海郡遺址等,極大地吸引了人口集聚,逐步形成了產業、城鎮與景觀相互融合的發展格局。
海晏縣七普常住人口總數為37729人,其中三角城鎮人口約占40.88%,達到15420人,城鎮化率高達74.57%,人口密度在全縣范圍內最高。多民族聚居,其中藏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占比約30%,對于民族文化設施以及宗教活動場所存在特殊需求。與此同時,老年人口比例逐漸上升,約占12%,對養老和醫療設施的需求日益迫切。
城鎮開發邊界內未開發建設的區域較少,未來建設將以存量更新為主,這就要求在有限的空間內,對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更為優化的布局。
以詳細規劃中“落實上位規劃要求、細化空間管控措施”為目標,構建起“現狀診斷-分級配置-指標校核”的三階段技術路徑。
現狀診斷:借助“需求—供給—可達性”三維評估手段,精準識別出公共服務設施存在的短板問題。
分級配置:融合生活圈理論,并結合當地地域特色,制定出“縣級—鎮級—社區級”的三級設施體系。
指標校核:確保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程度、用地規模等各項指標,符合《海晏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傳導要求。
生活圈理論應用:構建“15-10-5分鐘”三級生活圈,與詳細規劃中的居住區單元劃分相對應。
彈性管控:預先預留社區級設施用地,以便根據人口變化情況,靈活動態地調整設施布局。
需求側: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組織社區居民座談等方式,梳理出居民的核心需求。其中,鎮區東南部區域小學生上學距離遠、社區托老所缺失、室外健身場地不足,是居民反映最為強烈的三大痛點問題。
供給側:對現狀設施進行全面普查后發現,全鎮現有縣級設施8處,如縣醫院、文化中心等;鎮級設施12處,包括鎮小學、衛生院等;社區級設施僅有5處,且全部集中在鎮政府周邊區域,呈現出“縣級設施配置過度、社區級設施配置嚴重匱乏”的現象。
可達性:基于ArcGIS網絡分析結果顯示,15分鐘生活圈的覆蓋率達到85%,但東部居住區10分鐘生活圈中,小學的步行可達性僅為60%。在6個5分鐘生活圈中,有4個缺乏基礎便民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按照《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TDT1062執行。
層級 |
服務人口 |
輻射半徑 |
核心設施清單(剛性要求) |
彈性配置方向 |
縣級 |
5萬人(含旅游人口) |
1000米 |
初中、縣醫院、文化活動中心、養老院(床位數≥200) |
預留旅游旺季臨時服務設施用地 |
鎮級 |
1.9萬居住人口 |
500-800米 |
小學(千人指標:80座/千人)、中型體育場地(≥2000㎡) |
結合工業園區需求增設職工活動中心 |
社區級 |
1500-3000人/生活圈 |
300米 |
幼兒園(千人指標:30座/千人)、社區服務站、托老所(床位≥50) |
允許相鄰社區聯合建設,共享設施 |
15分鐘生活圈:以鎮政府為核心,對縣級設施進行整合,并劃定寬度不小于50米的“生態緩沖帶”,確保設施與生態紅線之間的間距符合管控要求。
10分鐘生活圈:在西部以“主次發展軸交點”作為副中心,新建一所占地1.2公頃的小學,以解決東部居住區小學覆蓋不足的問題。同時,配套建設民族文化廣場。
5分鐘生活圈:圍繞印象海晏、海湖小區等6個居住小區,在控規中明確規定,每處社區級設施用地面積不小于500㎡,容積率不超過1.0。優先利用現狀空地或低效用地布局托老所、社區衛生站等設施。
剛性管控:設施用地不得突破上位規劃所確定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占城鎮建設用地12%”這一指標。
彈性引導:對于人口增長較快的社區,允許將不超過20%的商業用地兼容社區服務功能,以靈活應對動態變化的需求。
用地規模評價:現狀人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為25.6㎡/人,遠超規范值(15-20㎡/人)。但存在縣級設施用地冗余(如文化中心空置率達30%)、社區級用地不足(僅占20%)的問題。優化方案對縣級設施的低效用地進行縮減,釋放出1.5公頃土地,用于社區級設施建設。
空間分布優化:打破原有的“單中心集聚”格局,在東部居住區新增一處10分鐘生活圈中心。在5分鐘生活圈缺失區域,規劃4處社區級設施節點,將步行5分鐘覆蓋率從40%提升至85%。
指標校核:通過ArcGIS模擬分析,醫療衛生設施、養老設施等5項指標的15分鐘步行覆蓋率均達到90%以上,滿足上位規劃“不低于85%”的要求。
指標剛性傳導:將“15分鐘生活圈覆蓋率≥90%”“社區級設施用地占比≥30%”納入控規地塊的控制指標,并作為土地出讓的必要條件。
空間彈性引導:在控規圖則中明確劃定“設施留白區”,面積占比5%,允許根據未來人口變化情況,靈活調整設施類型,如幼兒園與托老所可以相互轉換。
近期建設:在2025-2027年期間,重點建設東部小學以及3處社區托老所。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潛力,確保5分鐘生活圈實現全覆蓋。
遠期管控:結合城鎮更新工作,逐步搬遷低效的縣級設施。在開發邊界內預留2公頃彈性用地,用于應對未來人口增長所帶來的設施擴容需求。
本文結合三角城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構建了“評估-配置-校核”一體化的公服設施配置技術框架,為公共服務設施配置過程中存在的“標準僵化、空間失衡、生態沖突”問題提供了解決路徑。通過實施分級分類策略以及剛性與彈性相結合的機制,既有效落實了上位規劃中的各項指標,又充分回應了公服設施配套的差異化需求,為同類地區詳細規劃編制中公服設施配置提供參考思路。
大數據應用:引入手機信令數據,對人口分布進行動態監測,從而實現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精準化調整。
社區共治:建立起“居民需求-設施布局-效果反饋”的閉環機制,提高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公眾參與度。
智慧化管理:在控規中預留智慧設施接口,如在社區服務站集成智能終端,推動公共服務設施效能的進一步提升。
通過上述一系列舉措,三角城鎮的規劃實踐有望為高寒民族地區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實現“生態-生產-生活”的協同發展,提供具有推廣價值的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