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從制度層面明確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路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項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系統耦合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需要明確生態產品概念內涵、注重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建立合理的市場機制等。
學術界從早期關注生態產品概念內涵、生態資源和資產等相關概念辨析、生態價值核算等內容,在深刻理解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背景下,研究范疇逐步拓展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與路徑、典型模式、基本邏輯等前沿領域,逐漸形成并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研究體系(圖1)。本文圍繞生態產品的概念內涵進行剖析,厘清生態產品的種類和生態產品價值構成,探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形成機理和實現途徑,旨在進一步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論基礎,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圖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
一、生態產品內涵辨析及分類
“生態產品”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概念,當前國內官方和學術界對于生態產品的概念內涵存在多種理解,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將生態產品界定為國土空間的純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反映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對人類福祉的貢獻。二是生態產品為生態系統生物生產和人類社會生產共同作用提供給人類社會使用和消費的終端產品或服務。三是生態產品不僅包括自然要素、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共同產物,還包括經過清潔生產、循環利用、降耗減排等方式再生產出的環境友好型產品。由此可見,生態產品概念從狹義定義逐步擴展至更廣泛的范疇,它與西方的自然資本、生態系統服務等概念有共通性,但區別是“生態產品”更強調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可直接或間接滿足人類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產出特性,并且突出了其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語境下的特殊價值。西方的自然資本概念側重于生態系統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基礎,將生態環境視為一種具有潛在經濟價值的資產;生態系統服務概念則著重于生態系統對人類生存和福祉所發揮的各種功能和效益。
基于生態產品概念解讀及延伸內涵解析,并結合生態產品公共屬性特征及產權關系,可將生態產品進行簡要歸類。從功能和表現形態角度,生態產品可以分為物質供給類產品、調節服務類產品、文化服務類產品;從市場屬性特征角度,將生態產品劃分為公共性、準公共性和經營性生態產品三類;從價值實現路徑角度,生態產品包括物質生產類產品、社會服務類產品、資產類產品、規制類產品;從人類保護損害行為角度,生態產品可劃分為生態正產品、生態負產品。
通過系統梳理生態產品概念和分類的已有研究,本文將生態產品定義為以生態系統供給、調節、文化、支持等服務為核心基礎,不斷凝結人類勞動而形成的滿足人類福祉的最終產品或服務,同時涵蓋政府規制下衍生的可經濟化虛擬產品等,以促進生態產品可持續供給和共享。同時,在遵循重要性、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原則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構建了一套包含3個一級大類、8個二級大類的生態產品多級綜合分類體系(圖2)。
物質供給類產品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各種有形的物質產品,還可分為直接利用供給生態產品(農林牧漁產品)和轉化利用供給生態產品(生態能源產品);調節服務類產品是指生態系統通過其自身的生態過程對環境起到調節作用而產生的無形產品,包括自然生態服務產品、生態安全產品、資產衍生產品和政府規制產品。其中,自然生態服務產品主要包括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海岸線防護、洪水調蓄、固碳、空氣凈化、水質凈化等;生態安全產品包括物種保育、氣候調節、減災降災等;資產衍生產品是由生態資源要素所有權衍生出的、具有明確產權的生態產品,政府規制產品是通過政府管控手段創造特定交易需求而形成的權益或指標類生態產品,其中權益類產品主要包括碳排放配額、碳普惠、碳匯產品、排污權、用能權、取水權等,指標類產品包括綠化增量責任指標、森林覆蓋率考核指標、森林單位蓄積增量指標、清水增量責任指標、海岸線占補平衡指標、生態積分、水質信用、地票等。文化服務類產品指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具有文化、精神和娛樂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主要包括精神服務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其中,精神服務產品包括旅游康養、休閑游憩、教育文化、體育賽事等,文化創意產品包括文藝創作服務和生態文創產品等。
圖2 生態產品綜合分類體系
二、生態產品價值的分類與特征
生態產品價值是指生態系統所提供的具有一定產品功能的自然資源價值,具有多樣性、外部性、動態性、公共物品屬性等特征。國內學者基于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生態產品價值進行劃分,主要分為:一是按功能屬性分類,生態產品價值可以分為供給服務價值、調節服務價值、文化服務價值、支持服務價值;二是按市場屬性分類,生態產品價值可以分為市場價值和非市場價值,市場價值指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生態產品的價值,如農產品、林產品、漁產品等;非市場價值指生態系統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沒有真實的市場,這些服務的產權無法明確,在現實市場上進行交易或者消費具有一定的難度,如生態系統的調節服務、文化服務等;三是按價值形成過程分類,可以將生態產品價值分為直接價值、間接價值、選擇價值和存在價值,其中直接價值是指人們直接利用生態產品所獲得的價值,間接價值是指生態系統的間接作用為人類帶來的價值,選擇價值是指人們為了未來可能利用生態產品而愿意支付的價值,存在價值是指人們僅僅因為生態產品存在而愿意支付的價值。
圖3 生態產品價值的分類與構成
通過分析,本文認為生態產品價值可以理解為初始生態產品價值、賦能生態產品價值、派生生態產品價值,且生態產品價值的構成比例呈現階梯型分布特征(圖3)。初始生態產品價值是指生態系統最基礎、最核心的價值,是其他所有價值衍生的源頭,主要包括生態安全產品價值、自然環境產品價值;賦能生態產品價值是指在初始生態產品價值基礎上,通過適度的人工勞動、技術投入、管理優化或品牌建設等手段,對初始生態產品進行品質提升、功能拓展、效率提高,將其轉化為可直接滿足人類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更具市場交易屬性的產品或服務,主要包括農林牧漁產品價值、精神服務產品價值、文化創意產品價值、生態能源產品價值等;派生生態產品價值是指在初始產品和賦能產品價值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設計、金融創新以及市場機制所衍生的,代表生態價值產權或政策目標的抽象化、金融化或規制性價值,主要包括資產衍生產品價值、政府規制產品價值等。
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成機理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經濟過程,其核心在于將蘊含在生態系統中的價值通過特定機制轉化為被社會認可、市場交易或政策保障的經濟社會效益。該過程貫穿于生態產品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社會經濟環節,并因其價值屬性的不同而呈現出差異化路徑(圖4)。
在生產環節中,生態產品的形成過程本質上是生態生產和經濟生產的有機融合過程,生態產品持續供給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互動和協同演進。自然生態系統是生產生態產品的物質基礎和價值源泉,通過發揮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三大基本功能,創造了生態產品的“原始價值”或“本底價值”,這一過程即為生態生產過程;社會經濟系統強調人類活動的重要作用,通過融入保護修復、技術創新、品牌賦能等人類勞動,盤活優質生態資源,將生態優勢轉化為可直接進入市場的產品或服務,或者通過制度設計將抽象的生態價值或政策目標轉化為可交易的權益或指標,這一過程即為經濟生產過程。通過生態生產與經濟生產將資源形態轉化為產品形態,形成生態產品的初始生態產品價值、賦能生態產品價值、派生生態產品價值,完成生態產品的初級生產。
在交換、分配環節中,初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根本目的是生態價值的保值與增值,表現為資源存量不減少、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服務功能不斷提高,通常是通過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財稅激勵、公共投資等手段實現,分配主體主要是承擔生態保護責任的地區、社區或農戶;賦能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主要依賴市場化交易平臺,以有形產品交易市場以及精神文化服務市場為載體,分配主體是參與生態產業化經營、產業生態化轉型的市場主體,在確保生態產品生態價值保值的前提下,實現生態產品經濟價值最大化;派生生態產品價值主要在政府主導建立的自然資源資產交易、生態資源權益指標交易等虛擬交易市場中實現,分配主體具有多元性。生態產品的交換、分配環節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中間環節,實現了生態產品的流通。
在消費環節上,生態產品的價值最終得以確認和實現,是價值鏈條的終點,也是價值循環的起點。消費環節的核心在于生態產品的使用價值被社會主體實際消耗或享用,從而滿足其物質、精神或政策目標需求,并將價值反饋回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初始生態產品價值的消費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價值實現表現為生態補償價格、公共投資金額等政府購買價格;賦能生態產品價值的消費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支付意愿,消費者通過市場交易購買并直接消耗或享用產品或服務,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價值實現直接體現在消費者支付的貨幣價格上,并通過市場機制反饋給生產者,激勵其持續供給高品質的生態產品;派生產品價值的消費本質上是權益或指標的最終履約或抵消過程,持有者在達到政策規定的時限或條件時,使用這些配額、指標或權益來履行其法定義務或抵消其活動產生的生態負面影響。價值實現體現在持有者通過“消費”這些衍生產品,規避了可能的處罰、獲得了發展空間、完成了政策考核目標或提升了社會聲譽,價值的外在表現為產權交易價格和虛擬交易價格。
圖4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形成機理圖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形成機理,是以生態系統的可持續供給為基礎,通過差異化路徑形成不同類型的價值形態,并借助多元機制貫穿于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社會經濟循環全過程。最終目標是實現生態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參考資料:
[1]仇曉璐,趙榮,陳紹志.生態產品及其分類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03):69-78.
[2]張穎,楊桂紅.生態價值評價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經濟理論、方法探析[J].生態經濟,2021,37(12):152-157.
[3]李宇亮,陳克亮.生態產品價值形成過程和分類實現途徑探析[J].生態經濟,2021,37(08):157-162.
[4]楊曉梅,尹昌斌.農業生態產品的概念內涵和價值實現路徑[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2,43(12):39-45.
[5]沈輝,李寧.生態產品的內涵闡釋及其價值實現[J].改革,2021,(09):14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