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相關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隨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標志著我們黨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肯定性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當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歷經十多年的系統發展,逐步構建起“保護修復-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保障機制”的全鏈條體系,全面推進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的全方位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并取得顯著發展成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02政策演變階段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提出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舉措。通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可以從根源上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生產力要素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準則進行創新性配置,從而加速發展符合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充分了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演變趨勢對于理解生態產品的內涵及其價值實現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圖1)。
圖1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要政策文件及數量
理論萌芽階段(2010-2015年)
作為中國生態文明理論中的特色術語,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的概念界定經歷了從模糊到清晰的演進歷程。2010年12月,國務院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產品”概念首次出現在政府文件中,并界定為“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該階段僅僅體現生態產品的公共屬性,注重其要素端、供給側而非價值實現。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闡釋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產力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標志著生態產品價值正在逐漸凸顯。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理念,這是對生態產品概念內涵的進一步擴展和深化。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深化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樹立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理念,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為運用經濟機制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顯性化搭建了理論橋梁。
實踐探索階段(2016-2020年)
伴隨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深入,黨和國家積極探索多元化、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首次提出“分區域量化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明確生態產品有價并嘗試建立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制”,標志著生態產品從理論概念向市場化實踐邁出重要一步。同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首批選擇生態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福建、江西和貴州作為試驗區,保障地區生態產品供應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做出探索,體現了生態產品概念從增強生產能力向價值實現理念的轉變。2017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見》,提出選擇浙江、江西、貴州、青海等省份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開始探索將生態產品價值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對生態產品的認識和要求進一步深化,明確提出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要求“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隨后,第八次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會議提出“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同年12月,《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提出用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方式實現生態產品價值。2020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收益分配制度”。這些政策的出臺,明確了運用市場機制配置生態資源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發展方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等利益主體參與。
全面推進階段(2021年至今)
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理念和建設進一步深化,并逐步演變為國家戰略與政策框架中的核心議題。2021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首次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從地方試點提升為國家層面的制度安排,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搭建提供了綱領性指南,標志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已經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2023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做了系統要求和全面部署,將推進林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手段。2024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強調建立健全碳匯交易市場,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開辟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新通道。2024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提出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方向,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作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內容,標志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正朝著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通過完善政策措施、開展試點等不斷推進相關工作。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統計局發布《生態產品總值核算規范(試行)》,該規范針對行政區域單元內的生態產品總值核算進行了明確規定,這是我國首個給綠水青山貼上“價值標簽”的規范性文件,為地方開展實踐探索工作提供了依據。2024年5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名單的通知》,確定北京市延慶區等10個地區為首批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浙江省麗水市、江西省撫州市繼續開展試點工作。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評價機制初步建立。2024 年 12 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于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自然資源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意見》,探索建立資源權益指標市場化交易機制、健全生態補償賠償機制、構建生態產品產業化經營開發機制等,截至目前,推出五批共53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典型案例,同時在重慶、福建、江蘇、山東、河南、廣東6省份10個市(縣、區)開展自然資源領域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圖2)。生態環境部先后命名了7批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基地,創新生態價值實現體制機制的有效途徑。
圖2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區域試點示范部署情況
各地方也根據自身情況積極探索實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5個省份、50多個地級市、超過160個縣區相繼印發實施方案、行動方案等有關政策文件,在此過程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逐步完善,不僅促進了自然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的全面增強,更為我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及經營開發奠定了重要基礎,逐步體現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中的關鍵作用。
可以看出,生態產品及其價值實現理念呈現從理論探索到實踐創新的完整躍遷。隨著制度體系的不斷深化與完善,以及市場化進程的持續推進,生態產品逐步從公共物品屬性轉化為具有商品屬性的可交易產品,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物質載體和實踐抓手。在此進程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理念逐步從政策話語和學術語言演變為可操作的具體行動,通過體制機制的理論與實踐創新重構生態產品的供給側與需求側框架,在生態修復、產業升級與組織保障的有機銜接中,多措并舉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向縱深發展,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
參考資料:
[1]逯浩, 李海濤, 溫鐵軍.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中國經驗——基于國家部委典型案例的實踐解構與理論闡釋[J].開放時代, 2025, (02): 14-23+5.
[2]李宏偉, 張二進. 加快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2024, (11): 67-71.
[3]張林波, 虞慧怡, 李岱青, 等.生態產品內涵與其價值實現途徑[J].農業機械學報, 2019, 50(06): 173-183.
[4]宋昌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現實困境與路徑機制[J]. 行政管理改革, 2023, (09): 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