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中,通過調研發現很多村莊都面臨共同的困境:資源稟賦平平無奇、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產業結構單一且缺乏活力,未來發展之路迷霧重重。當此前很多明星村莊高歌猛進、大批量編制村莊規劃時,這些“先天不足”的普通村莊,在傳統宏大敘事的規劃藍圖中,往往淪為失語的配角,或被套上不切實際的發展模板,最終導致寶貴的資金投入如泥牛入海,規劃方案束之高閣。
一、“先天不足”村莊發展的主要困境
1、資源稟賦不足
調研發現,很多村莊地處偏遠、區位條件不佳,現狀資源稟賦差、缺乏特色資源,產業發展基礎薄弱、農業種植結構單一,難以形成規模化、品牌化的產業。同時,生態脆弱地區的村莊還面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問題,進一步制約了發展空間。
2、產業結構單一
傳統農業效益低:大多數村莊依賴傳統農業,缺乏多元化的經濟結構。種植業占據主導地位,但結構單一,缺乏深加工,養殖業多為農戶散養、規模小,導致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農民收入增長緩慢。
村莊現狀產業缺乏特色:同質化嚴重,難以形成競爭優勢。
資金與人才短缺:青壯年外出務工,村莊缺乏產業帶頭人。
3、公用設施不完善
交通不便:村莊道路狹窄、破損,距離城區、鎮區較遠,物流成本高,農產品外銷等要素交流不暢;城鎮統一資源配置傾斜度不高,易受忽視。
公共服務滯后: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缺乏,品質化較低,導致人口外流進而使得村莊缺乏活力。
數字化水平低:年輕人外流嚴重,村莊活力注入不足,電商服務、智慧農業等新業態發展受限。
4、政策偏向不足
上位規劃缺失或脫離實際:因村莊自身資源稟賦不足,上位規劃按片區發展統一指引,缺乏因地制宜發展策略,導致規劃指引與村莊實際錯位,規劃定位與產業發展完全不符合當地村莊實際。
政策支持不足:部分村莊難以獲得足夠的財政和項目支持。
二、傳統規劃之痛:水土不服的“萬能藥方”
曾幾何時,在有資源有產業的村莊規劃編制時,“高大上”成了標配。規劃師們熱衷于在圖紙上勾勒恢弘藍圖:整齊劃一的徽派民居、大片花海觀光帶、宏偉的仿古游客中心……然而,在資源匱乏、位置偏遠的村莊,這些藍圖幾乎注定成為“空中樓閣”。一個典型困境是:沒有獨特自然風光或深厚文化積淀,卻盲目規劃鄉村旅游;缺乏產業基礎與市場渠道,卻強行推廣高投入的經濟作物。結果往往是規劃不切實際、項目爛尾、土地撂荒,村民的期望化作更深的失望。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住建部和自然資源部曾有統計數據顯示,部分地區的村莊規劃因脫離實際導致實施率不足30%,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其根源在于規劃編制者沒有俯下身子,真正讀懂腳下這片土地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
三、破局之道:編制“實用型”村莊規劃的核心理念
面對資源稟賦不足、區位不佳等現實約束,編制一份真正能落地生根、引領發展的實用性村莊規劃,需要一場深刻的理念變革: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1、堅持問題導向,把脈村莊“真痛點”
規劃不是描繪虛幻的烏托邦,而是解決現實困境的手術刀。編制伊始,必須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進行細致扎實的調研:村民最急難愁盼的是什么?是飲水安全無保障?是唯一出村道路雨季泥濘難行?是生活垃圾得不到統一清運?還是青壯年流失只剩老弱?精準識別這些制約生存與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是規劃編制的首要前提。只有把“家底”摸清,把“病癥”找準,后續的“藥方”才能對癥。
2、精準定位,深挖“小資源”里的“大價值”
擺脫“無資源可依”的思維定式。資源稟賦不足,不等于毫無特色,關鍵在于用“放大鏡”和“新視角”重新審視鄉土。明確村莊的功能定位與發展目標,是打造特色農業村、生態旅游村,還是城鄉融合示范村?目標明確后,才能制定相應的實施路徑。
(1)“土”資源新用:土壤氣候適合什么?普通但品質優良的本地薯類、豆類?村民種植最多的蘋果、花椒?房前屋后常見的鄉土樹種、中藥材?這些“土味”恰恰可能是發展特色種植、小型加工業(如粉絲、豆腐、果干、果脯、藥材初加工)的根基。如河北某山村,憑借傳統手工紅薯粉條技藝,打造小而精的品牌,通過電商走出大山。
(2)“人”是關鍵資源:村里是否有經驗豐富的老農、技藝精湛的手藝人、有想法敢嘗試的返鄉青年?他們是激活鄉村的內生力量。規劃應考慮如何培訓提升、如何搭建平臺(如合作社、小微工坊)讓他們發揮作用。
(3)“閑”資產巧激活:閑置的農房、校舍、集體倉庫,廢棄的坑塘、邊角地,這些常被忽視的“沉睡資產”,經過精心設計和微改造,可轉化為民宿、共享辦公、小型倉儲、特色養殖(如生態魚塘)、村民活動空間等,成本低且見效快。浙江部分村莊的“微改造、精提升”實踐,正是盤活閑置資源的典范。
(4)“位”偏也可轉化:偏遠意味著更少的工業污染、更原始的自然生態。這正是發展生態涵養、提供潔凈水源、培育高品質有機農產品、打造靜謐康養環境的獨特優勢。規劃應揚“生態之長”,避“區位之短”。
3、聚焦“小而美”,基礎設施補短板分步走
脫離實際追求“高大齊全”的基礎設施是沉重的包袱。實用性規劃要求:
(1)民生優先,雪中送炭:集中有限資金,優先解決村民反映最強烈、影響基本生活的“痛點”:保障安全飲水、硬化或拓寬關鍵連接道路、完善基本排污和垃圾收運、提升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消除危房隱患等。
(2)量力而行,分步實施:不貪大求全。電網改造、網絡覆蓋、污水處理、垃圾清運等,可根據發展階段和實際需求,科學規劃建設時序與標準。例如,生活污水處理可先采用分散式、低成本、易維護的生態處理技術或三格式化糞池處理。
(3)維護管理是關鍵:規劃必須同步考慮建成后的長效管護機制和費用來源(如村集體收入、適當收費、政府補貼),避免“一年新、兩年舊、三年破”。
4、產業謀劃:立足“一產”,延伸鏈條,培育“小特精”
在資源有限條件下,產業發展尤需務實,應根據本地資源優勢,培育能帶動當地發展的特色產業。
(1)筑牢農業基礎:穩定糧食生產,優化提升現有主導種養業,推廣高效農業技術、生態種植和循環養殖技術,發展有機農業、智慧農業,提升品質和效益。農業發展是村民生計的“基本盤”。
(2)精耕“接二連三”:在“一產”基礎上做文章。適當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清洗、分揀、儲存、包裝、初加工),如將普通蔬菜制成凈菜、預制菜或脫水菜,將蘋果制成蘋果干、果醬、果脯等,附加值成倍提升;探索“農業+”模式:+電商(拓寬銷路)、+休閑體驗(小菜園認養、農事科普)、+手工藝(利用農產品副產品如秸稈、花椒木制作工藝品)。關鍵在于鏈條延伸要“小而精”,與村莊能力和市場需求匹配。
(3)培育“小特精”業態:結合本地鄉賢能人、閑置資產和微特色,培育家庭農場、特色民宿(不求奢華,但求溫馨有特色)、小型鄉村車間(農產品初加工、手工藝品)、鄉村物流網點等“小微業態”。此類業態投資小、風險低、靈活性強,更易在普通村莊成活壯大。
5、生態為基,嚴守底線
生態脆弱或敏感地區的村莊,規劃必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村莊建設發展必須嚴格避讓,并在規劃中要明確生態修復區域和措施。
6、村民參與,共繪“家園藍圖”
規劃不是專家和領導干部的“獨角戲”。實用性規劃的可實施性、可操作性在于村民的深度參與:
(1)過程開放:調研階段充分聽取訴求;規劃方案形成后,用村民聽得懂、看得明白的語言(文字、圖示等)進行公示和討論,多次征求村民意見,收集反饋。
(2)尊重主體:規劃目標和近期建設項目應反映村民的真實意愿與發展訴求,特別是涉及重點項目建設、廢棄房屋騰退、用地性質調整、產業選擇發展等核心內容時。建立有效的反饋和協商機制。
(3)賦權賦能:鼓勵村民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等平臺參與規劃實施、項目管理和后續運營,使其成為規劃的主人而非旁觀者或單純的執行者。
7、彈性“留白”,擁抱未來不確定性
規劃需為未來發展預留“彈性空間”。在用地布局上,可布局一定比例的“留白用地”,暫不明確具體用途,待村莊發展時機成熟、方向明朗時再行確定。規劃目標和建設項目設定應具有階段性,建立動態評估和調整機制,確保規劃能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
四、久久為功:從“紙上藍圖”到“振興實景”
規劃編制完成只是起點,確保實用性村莊規劃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還需要持續強化后續運維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由鄉鎮黨委牽頭、相關部門協同、村民代表參與的規劃編制小組,統籌推進各項任務。明確時間節點和責任人,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2、強化規劃傳導與協同
村莊規劃需與上位國土空間規劃充分銜接,確保用地指標、基礎設施布局等協調一致。加強部門間(農業、交通、文旅、生態等)政策與資源的統籌整合,形成合力。
3、創新資金保障機制
在爭取各級財政支持的同時,積極探索吸引社會資本(如鄉賢回鄉投資、企業與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如專項貸款)、盤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等多元化投入渠道。
4、培育在地人才與組織
加強對村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返鄉青年的培訓,提升其規劃理解、產業經營和鄉村治理能力。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使其成為規劃實施的重要載體。
5、建立動態監測評估與優化機制
定期對規劃實施效果、產業發展狀況、基礎設施運行、村民滿意度等進行跟蹤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和挑戰,依法依規對規劃進行必要的優化調整,使其始終保持“實用性”。
五、鄉村期許:星星之火點亮平凡村莊
為“先天不足”的村莊編制實用性規劃,是一場拒絕浮華、回歸鄉土本真的深刻實踐,不追求瞬間的華麗蛻變,而遵循立足現實的點滴積累與內生成長。要求規劃師懷揣敬畏之心,俯身傾聽大地的低語和村民的心聲,用專業的智慧、務實的態度和持久的耐心,為每一個平凡的村莊量體裁衣。
當我們真正以“實用”為尺,以“村民”為本,以“鄉土”為根,那些曾被視作發展桎梏的偏遠位置、貧瘠資源,或許恰恰能在精耕細作中煥發出獨特的光彩——一捧清泉,可釀甘甜;半畝薄田,能生希望;幾間舊屋,可載鄉愁;一群鄉民,可創未來。扎根泥土的規劃,許能成為點亮萬千平凡村莊振興之路的星火,在廣袤的鄉土大地上,匯聚成璀璨星河。
每一個村莊都值得被認真對待,每一片土地都蘊藏著獨特的價值。實用性規劃的意義,就在于找到那把開啟未來的鑰匙,讓希望在最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根發芽。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