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殯葬事業作為民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民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全面推進殯葬設施專項規劃,對于提升殯葬服務質量、滿足民眾需求、促進社會和諧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本文以潼關縣殯葬設施布局專項規劃為例,分享殯葬設施專項規劃編制過程中的一些思考,為全面推進殯葬設施專項規劃提供參考。
一、直面需求:老齡化催生規劃緊迫性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殯葬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然而現實中殯葬設施的建設及使用情況與老齡化趨勢不相匹配。
以潼關縣為例,全縣老年人口占比持續上升,結合人口增長規律進行分析,死亡人口將會逐年增多。目前縣級公墓和殯儀館設施建設完成,服務規模能有效保障縣域未來十年埋葬需求,但傳統土葬改革推行難度較大,群眾對于火葬接受度小。究其原因,一是老百姓受“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影響,講究安葬風水適宜;二是現狀鎮級和村級殯葬設施普遍缺失,缺乏用地供應和適當安葬管理,散埋亂葬現象比較突出;三是節地安葬等新型安葬形式尚未有效宣傳和普及,相關補助政策未能普遍落實。在此背景下,科學編制和推進殯葬設施專項規劃迫在眉睫。
圖1 全國老齡化人口預測示意圖
二、規劃引領:構建多元殯葬服務體系
以潼關縣為例,將殯葬設施專項規劃作為引導節地生態安葬政策實施的有效突破口,通過構建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多元的“縣-鎮-村”三級殯葬服務體系,讓新時代背景下殯葬政策能落地、讓群眾能受益。
在空間布局上,規劃依據鎮村人口分布、交通條件、土地利用、火葬分區等因素,銜接相關規劃、行業部門對于殯葬設施建設布局的管控要求,踐行節地、生態理念,合理規劃殯儀館、公墓、殯儀服務站等設施的位置和規模,確保城鄉居民都能便捷地享受到殯葬服務。
在功能布局上,規劃完善各級各類殯葬設施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對殯儀館進行升級改造,引入先進的火化設備和環保技術,提高火化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注重鄉鎮殯儀服務站的建設,提供一站式殯儀服務,方便群眾辦理喪事;在公墓建設中,預留群眾活動空間,推廣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如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滿足不同層次的安葬需求,同時注重公墓的園林化建設,營造寧靜、肅穆的環境。
三、綠色發展:踐行生態殯葬理念
隨著時代發展,未來殯葬事業將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環保貫穿于規劃和建設的全過程。潼關縣在公墓建設中,大力推廣可降解骨灰盒和生態墓碑,減少石材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增加綠化面積,提高公墓的綠化率,打造生態型公墓。在殯儀館運營中,加強對廢氣、廢水和廢棄物的處理,采用先進的凈化設備,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通過這些措施,實現殯葬設施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推動殯葬事業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
圖2 生態公墓示意圖
四、以人為本:提升殯葬服務品質
殯葬服務是一項充滿人文關懷的工作,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致力于提升殯葬服務品質。一方面,加強殯葬服務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通過培訓和教育,使他們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服務技能,能夠為喪屬提供貼心、周到的服務。另一方面,注重滿足群眾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多樣化的殯儀服務項目,如個性化告別儀式、生前契約等,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喪葬習俗,讓喪屬在悲痛中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以潼關縣為例,全縣回族人口約占總人口規模的0.12%。為尊重回族等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的殯葬習俗,規劃修建回族公益性墓地,以解決回民安葬難題,配套完備的基礎設施,為這些少數民族提供更加完善、貼心的喪葬服務。
圖3 少數民族公墓示意圖
五、公眾參與:凝聚規劃實施合力
殯葬設施專項規劃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充分了解群眾的需求和訴求,使規劃更符合民意。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加強宣傳和引導,提高公眾對殯葬改革和規劃的認識,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建立健全監督機制,鼓勵公眾對殯葬設施建設和服務進行監督,確保規劃的有效執行。
全面推進殯葬設施專項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關乎民生福祉和社會文明進步。通過科學規劃、綠色發展、以人為本和公眾參與,將構建起更加完善的殯葬服務體系,為民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貼心的殯葬服務,切實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上一篇:衛片執法基礎知識
下一篇:破解“資源荒蕪”型村莊的規劃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