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詳細規劃單元是連接總體規劃與實施落地的關鍵紐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技術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明確提出,詳細規劃單元需通過“指標傳導+要素配置”實現總體規劃的剛性約束與彈性引導,尤其強調以“鄉村社區生活圈”為核心的設施配置邏輯。本文結合《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和我公司在和田縣各鄉鎮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的思考,系統解讀新疆鄉鎮詳細規劃單元的配置要求,為鄉村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一體化提供可操作的技術路徑。
一、配置邏輯:以“鄉-村”兩級生活圈構建為核心
新疆自治區各鄉鎮地域遼闊、人口分布稀疏,《規程》創新性提出“基礎保障+特色提升”的配置原則,將詳細規劃單元劃分為“鄉駐地”和“村/組”兩級,形成覆蓋全鄉鎮的“15分鐘-30分鐘”生活圈體系。
(一)分級配置的底層邏輯
鄉駐地:作為區域服務中心,承擔教育、醫療、養老等綜合性服務功能,服務半徑覆蓋全鄉,形成“30分鐘生活圈”。例如,和田縣拉依喀鄉駐地集中配置小學、衛生院、鄉級幸福院、集貿市場等設施,輻射周邊5個行政村。
村/組:聚焦基本生活需求,配置村務室、衛生室、農家店等基礎性設施,服務半徑控制在1公里內,構建“15分鐘生活圈”。和田縣拉依喀鄉通過“中心村+基層村”模式,在22個行政村實現村級設施全覆蓋。
(二)彈性與剛性的平衡藝術
《規程》明確“總建設用地規模不突破”的剛性約束,同時鼓勵通過三種方式優化設施配置:
1、指標平衡:在鄉域范圍內統籌調劑建設用地指標,例如將拉依喀鄉閑置宅基地復墾節余指標用于鄉駐地幼兒園擴建。
2、閑置地利用:盤活廢棄校舍、廠房等存量資源,例如色格孜庫勒鄉利用閑置廢棄幼兒園改建愛國教育基地。
3、土地復合:推廣“村委會+衛生室+文化活動室”復合用地模式,例如喀什塔什鄉通過功能復合,使村級設施用地平均減少20%。
二、核心配置:四類設施的分級標準與實踐要點
《規程》對公共服務、道路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綜合防災減災四類設施的配置標準作出詳細規定,既強調國家標準的剛性落實,又兼顧新疆多民族聚居、生態脆弱的地域特色。
(一)公共服務設施: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升級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堅持“均等化+特色化”原則,在保障基本需求基礎上,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
1、行政服務設施
村務室:每個行政村1處,建筑面積≥100㎡,需設置“一站式服務窗口”,部分少數民族聚居村增設雙語服務站。
警務室:選址優先考慮交通便利、村民易達區域,建筑面積≥300㎡,需配備應急處突裝備和雙語民警。
2、教育設施
小學:按2.5萬常住人口配建1所28班小學,獨立占地且遠離工業區、噪聲源。
幼兒園:每1萬常住人口配建1所15班幼兒園,建筑面積≥2120㎡,至少設3個班級。
3、醫療衛生設施
衛生服務站:每個鄉鎮至少1處,設于建筑首層并設專用出入口,面積≥200㎡,需配備全科醫生和基礎檢驗設備。
村衛生室:每個行政村1處,面積≥100㎡,配備民族醫藥特色診療區。
4、養老與文化設施
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5萬人設1處,面積≥300㎡,需設置無障礙通道和康復器材區。
文化活動室:鄉駐地和行政村均需設置,面積≥200㎡,少數民族村需預留民俗活動空間。
(二)道路交通設施:構建“內暢外聯”的鄉村網絡
針對新疆鄉村居住分散、地形復雜的特點,《規程》強調道路交通設施的“可達性優先”原則,重點解決“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
公交換乘車站:鄉駐地需獨立占地≥200㎡,靠近居民區、學校等人口密集區。
公交站點:優先布局在行政村中心、村委會、學校等節點,采用“固定站點+預約停靠”模式覆蓋偏遠自然村。
(三)市政基礎設施:適應新疆氣候的特色配置
結合干旱少雨、冬季嚴寒的氣候特點,《規程》對市政設施作出差異化規定,兼顧生態保護與實用功能。
生活垃圾處理:鄉駐地設生活垃圾中轉站,服務半徑超過10公里的鄉鎮需增設分站;村/組設垃圾收集點,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模式。
公共廁所:單處面積≥60㎡,優先采用水沖式與旱廁結合模式,高寒地區配備防凍設施。
小型排污設施:綠洲村莊推廣小型濕地處理系統,戈壁村莊采用分散式化糞池,避免污染地下水源。
(四)綜合防災減災設施:筑牢鄉村安全防線
新疆是多災害地區,《規程》強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配置理念,構建全方位防災體系。
避難場所:鄉駐地結合中小學操場、廣場設置固定避難場所,面積按每人2㎡標準配置;村/組利用村委會廣場、文化活動中心設置臨時避難場所。
消防設施:鄉駐地設鄉鎮消防隊,可與其他用房合建;村/組設志愿消防隊或微型消防站,配備適應鄉村道路的小型消防車。
緊急避難道路:鄉駐地道路寬度7-14米,保證大型救災車輛通行;村級道路寬度≥4米,清除路側障礙物。
三、實施保障:以規劃圖則與管控表保障規劃有效傳導
《規程》不僅明確配置標準,更注重實施落地,通過單元規劃圖則和單元規劃控制指標表的形式,確保詳細規劃單元有效傳導。
(一)單元規劃圖則
《規程》要求單元規劃圖則需表達單元內用地類型、國土空間規劃分區、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區、管控引導區、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村莊建設邊界、水域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洪澇風險控制線等控制線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公用設施、綜合防災設施、農業生產設施等設施要素。
(二)單元規劃控制表
《規程》要求單元規劃控制表需表達單元編號、面積、主導功能、常住人口、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耕地保有量、村莊建設用地面積、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村莊建設邊界面積、城鎮開發邊界面積等核心指標管控規模和管控要求;表達單元設施配置內容,包括設施的類型、設施/項目名稱、設施配置要求(建設方式、占地情況、建筑面積要求、選址要求);表達單元近期建設項目名稱、項目類型、規模、選址布局及建設項目管控引導區要求、歷史保護與風貌管控要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指引要求等內容。
作為連接總體規劃與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詳細規劃單元配置既是技術問題,更是民生工程。未來,隨著國土空間規劃的深入實施,新疆鄉村將逐步實現“設施齊全、服務便捷、安全宜居”的目標,讓每個村莊都在國土空間規劃的藍圖中,生長出屬于自己的幸福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