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像精校正
由于衛星成像時受采樣角度、成像高度及衛星姿態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造成原始圖像非線性變形,必須經過幾何精校正,才能滿足工作精度要求一般采用幾何模型配合常規控制點法對進行幾何校正。 2)波段組合及融合 對衛星數據的全色及多光譜波段進行融合。包括選取最佳波段,從多種分辨率融合方法中選取最佳方法進行全色波段和多光譜波段融合,使得圖像既有高的空間分辨率和紋理特性,又有豐富的光譜信息,從而達到影像地圖信息豐富、視覺效果好、質量高的目的。 3)圖像鑲嵌 如果工作區跨多景圖像,還必須在計算機上進行圖像鑲嵌,才能獲取整體圖像。鑲嵌時,除了對各景圖像各自進行幾何校正外,還需要在接邊上進行局部的高精度幾何配準處理,并且使用直方圖匹配的方法對重疊區內的色調進行調整。當接邊線選擇好并完成了拼接后,還對接邊線兩側作進一步的局部平滑處理。 4)勻色 相鄰圖像,由于成像日期、系統處理條件可能有差異,不僅存在幾何畸變問題,而且還存在輻射水平差異導致同名地物在相鄰圖像上的亮度值不一致。如不進行色調調整就把這種圖像鑲嵌起來,即使幾何配準的精度很高,重疊區復合得很好,但鑲嵌后兩邊的影像色調差異明顯,接縫線十分突出,既不美觀,也影響對地物影像與專業信息的分析與識別,降低應用效果。要求鑲嵌完的數據色調基本無差異,美觀。 5)反差調整 對合成好的圖像根據人眼的觀察特性進行圖像增強處理,有效地突出有用信息、抑制其它干擾因素,改善圖像的視覺效果,提高重現圖像的逼真度,增強信息提取與識別能力。 6)地理裁剪 對經過增強處理的圖像進行地理投影,疊加公里網和經緯度坐標,然后按工作區范圍進行裁剪。 遙感技術廣泛應用于城市規劃、市政管理、公共交通、環境保護、土地管理、水資源管理、資源調查、區域開發規劃、災害預測與防治、軍事、公安、消防、勘界以及住宅小區綜合管理等。 遙感技術的特點:1)數據源豐富多樣,利于進行多尺度、多目標的綜合調查研究;2)重復周期短,利于快速調查及動態監測;3)處理技術完善,能有效降低人為因素的干擾,客觀反映實際情況;4)受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及氣候等自然因素的限制較小,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省人力物力。 應用遙感技術,可為編制國土規劃和地區經濟規劃提供動態信息和基礎數據,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l)量算土地、森林、草地、湖泊、河流徑流和海岸帶灘涂面積以及森林蓄積量、產草量,圈定地下水富集區,作為綜合分析評價自然資源的依據。 (2)量算水土流失、荒漠化、草場退化和土地占用面積,作為制定保護自然資源規劃和防治災害的依據。 (3)結合物探、地質和地震資料,解譯活動性斷裂,進行地殼穩定性和地質災害評價,為生產力布局和工程選址提供依據。 (4)了解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碼頭、城市及鄉鎮居民點的分布,為制訂合理的城鎮布局方案提供依據。 (5)進行旅游資源調查,包括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等,為旅游規劃提供依據。 (6)間接評價礦產資源成礦遠景區。 (7)為規劃提供衛星遙感影像圖與各種專題解譯評價圖。 (8)借助計算機技術為國土規劃、地區經濟規劃提供各種資源、環境專題圖和規劃圖件。 |
上一篇:城鎮地籍建庫數據處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