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開展、提升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自2020年5月,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以來,全國有500多萬名專業人員參與,共同努力,完成了這次普查的各項目標任務。
在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中,中策資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順利完成陜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6個縣區普查,普查成果通過國省質檢和現場抽查,成果質量得到了相關部門的認可。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國務院普查辦發布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公報。
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全國首次開展,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技術可循,普查災害種類多,評估與區劃涉及行業多、專業性強,技術標準規范不統一,工作成果涵蓋國家、省、市、縣四級,實施難度大,國務院普查辦技術支持團隊和各地普查隊伍克服了各類不利情況,通過試點先行、技術答疑、分級質檢,順利完成普查。普查涵蓋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海洋、森林和草原火災6大類23種災害風險和綜合風險的評估區劃,第一次形成了覆蓋國家、省、市、縣四級的評估區劃成果。全面完成了單災種風險評估區劃和綜合風險評估區劃任務,編制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僅國家級成果數量就有150余套。制修訂了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地質災害防治區劃、主要江河防洪區防治區劃、山地洪水威脅區防治區劃、干旱災害防治區劃、風暴潮災害重點防御區劃、森林火災防治區劃等。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公報》由國務院普查辦會同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中國氣象局、國家林草局、中國地震局等部門共同組織編制,包括本次普查的總體情況和成果情況,重點介紹3年多來普查工作情況、綜合性成果和行業成果。
公報指出,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總體呈現“東、中部高,西部低”的格局。全國自然災害高、中高綜合風險區面積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11.5%,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東南沿海、長江中游地區、黃土高原西部、云貴高原以及東北平原。洪水、干旱和地震是影響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的主要災種。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取得豐碩成果,也創造多個第一次。在調查成果方面,第一次全面摸清全國房屋建筑和市政設施的“家底”,形成了具有空間位置和物理屬性的房屋建筑海量數據成果,全國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數字身份證”;第一次開展對全國灌木、草木、枯落物的普查,填補了全國林下植被可燃物載量空間信息的空白;第一次全面掌握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信息和災害屬性;第一次完成對全國縣、鄉、村公路、橋梁、涵洞等普查,采集了全國公路設施的抗震、防洪等設防信息,形成了全國國省干線公路承災體風險數據庫、全國水路承災體風險數據集等。在評估與區劃成果方面,第一次明確全國高災損區、高隱患區、高風險區和低減災能力區“三高一低”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區域;第一次識別了占全國陸地面積2.3%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高風險區,將全國劃分成為6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大區、30個綜合風險區和90個風險防治亞區,揭示了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東高西低”的宏觀格局和導致高風險的主要因素,第一次劃出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管理的短板弱項區域等。
堅持“邊普查、邊應用”工作原則,普查成果應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服務風險源頭防控。結合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實施,把普查形成的綜合風險評估圖、區劃圖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劃定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提供依據,引導人口和產業布局等向更安全的區域集中,這也是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的具體體現。
二、服務災害精準防治。2023年中央增發國債支持災后恢復重建、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在制定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層防災項目實施方案過程中,綜合考慮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等級評估結果,提出重點支持范圍,確保資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一些地方部分市縣對普查獲取的房屋、水庫大壩、尾礦庫等重點目標物的風險隱患信息,實行清單式、分類分級管理,有效提高了風險隱患排查治理的精準性。
三、服務應急能力提升。將普查數據成果接入國家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和災害事故電子地圖,為提高災害監測預警能力、精準預置應急資源和力量提供了支撐。2023年6月開始組織全國68個市縣開展普查成果應用試點,各地普查數據成果接入應急指揮平臺,在支撐基層綜合監測預警與會商研判、服務重大活動安保、服務基層綜合減災能力建設等方面形成了10余套典型案例。
下一步,國家將繼續深化普查成果的開發應用,著力在專業領域深化應用和數據綜合應用上下功夫,為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基礎支撐作用。
我公司也在此次普查中鍛煉了團隊協作與創新能力,通過參與普查工作,拓展了業務領域。今后,我們將以普查取得的成果為新起點,持續加強人才培養,打造一支更加專業、高效、創新的團隊,繼續深化在專業領域的發展和數據綜合應用。不斷提升團隊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深化應用和創新,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