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成熟的設計師,不僅要有全面的建筑素養、溝通能力,還應有城市設計的廣闊視野。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生命體,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凝聚著各方共識。每一個城市都有隱藏在背后的秩序,存在著城市與生俱來的骨感。設計師的作用就在于努力發現城市的關系,建立城市新與舊秩序,搭建傳統走向未來的橋梁,不斷適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創作離不開城市,離不開具體的場地。好的作品應該使場地變為場所、建筑成為舞臺。場所大于建筑,建筑是城市巨大博古架上的飾品,建筑師應具有城市設計的視野。本文結合在建筑創作的一些體會,談一下在城市建筑具體的手法和心得。
延續同構:一個城市是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特有的城市肌理和骨架,每個歷史文化名城都有自身的骨感,大部分建筑都應有“接著說”的姿態,謙虛地對待歷史文化,形成延續歷史、彰顯城市特色的主體創作思想。
相似相同: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脈和調性,不同城市在自己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都會產生明顯的烙印和遺存。設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重復,尋找現代與傳統共同的基因。
消失消隱:城市豐富多彩,每一處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所有建筑幾乎都是一個私人定制,創作的過程也是一次與土地的戀愛過程。大美自然,在特定的場地讓建筑消失消隱也是一種城市設計的方法。
守正創新:城市不斷更新發展,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城市需要新建筑,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同時,一個城市也應有不同的表情,超大城市更需要建立多中心。
一、當代設計的“綜合性”特征
城市設計起源于專業人員對三維空間環境形態與尺度的興趣,注重從使用者的角度理解與建構空間秩序;隨著城市環境建設問題的復雜化,研究者認識到城市設計與經濟基礎、地方社會的深層次關聯,并將城市設計推入了更深層的社會實踐研究領域。如阿里?邁達尼普爾通過論證對比城市設計概念中的許多爭議,得出城市設計是“塑造與管理城市環境的跨學科實踐,其關注空間環境的塑造過程以及相應的塑造成果”;馬修?卡莫那等人通過對近40年城市設計相關論述的分析,將城市設計定義為一種以創造人性場所為核心觀念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綜合。亞歷山大?庫斯伯特指出,建筑設計依托建造技術“自下而上”開展營建活動,城市規劃遵循治理目標“自上而下”布局城市建設,城市設計在兩者之間,既是約束建筑設計的公共政策,也是反映社會訴求的專業代言。可見,當今的城市設計協調多方主體的利益需求,合力策劃、建設與經營良好的空間環境,不再僅僅是美化城市環境的手段,更成為引導帶動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居民健康生活、延續地方文脈、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工具。
二、當代城市設計師的“多面手”角色
傳統的城市設計注重形體的組合與尺度、空間的連續性與可識別性、建筑群的整體協調等感官特征,城市設計師多出身于建筑設計師,在形態塑造方面有著很強的專業能力。而隨著現實社會對城市設計的需求逐步轉變,城市設計逐步承擔起復興地方經濟、協調相關者利益的社會職能,相應地,城市設計師的角色也日益復雜,其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形態塑造能力,還需要掌握經濟學、系統工程、公共管理等相關理論知識,并具備策劃營銷、組織管理、溝通協調等方面的能力。由此,當代城市設計師在項目實踐中需要至少承擔如下角色:作為策劃者與設計者,為片區發展定位,并結合宏觀環境與地方需求開展創造性的布局設計;作為咨詢者,為地方政府、社區、開發商等利益相關群體提供發展策略與建議,為決策者提供思路;作為協調者,了解利益相關者的基本訴求,并通過談判協商合理配置空間資源;作為項目組織者,為各方執行者制定合理的行動路徑與建設規則,促進項目落實。同時,隨著城市設計師與各種群體及項目的交流與互動,其類型也日益多元,如為政府、開發商及社區服務的專職城市設計師,為某一重點地區提供長期咨詢服務的駐地城市設計師,為某些特定群體(如弱勢群體)服務的專業城市設計師等。
三、當代城市設計師的專業發展方向
隨著進入新的城市發展階段,城市設計的概念內涵日益豐富,實踐任務越來越貼近現實社會,其專業化程度逐步提高,對專業化人才的需求也因此較為迫切。這些均對當前高等院校的城市設計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且更為具體的要求。首先,城市設計是市場需求較大的實踐應用型專業,“職業化”是城市設計教育的核心任務,即創造、存儲與傳播專業實踐知識,并通過教學體系的設置逐步引導學生走上職業化道路,支撐城市設計師職業的良性發展;第二,城市設計雖然根植于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兩大學科領域,但其涉及到城市開發行為與社會利益分配,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因此,“專業化”是城市設計教育的本職任務,即將城市開發、公共管理、社會學、系統工程等與傳統空間相結合,為學生搭建凸顯專業特色的知識結構框架;第三,城市設計涉及到諸多利益主體,是團隊合作、集體決策的結果,“協同性”是城市設計教育的專項任務,即應注重培養學生在組織、交流、引導、合作、協調關系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城市設計師的專業素養。由此,基于專業化的知識架構,以專業實踐為核心,提升各類職業技能,最終實現教學過程與職業生涯的一體化對接,成為當前城市設計專業培養的主要目標。
四、結語
城市設計本質上是一個溝通的手段、討論的平臺。首先,城市設計可以發揮統領作用,通過城市設計建立剛性的內在骨架,保持一定剛性的同時保留最大的彈性,既保障底線利益,又能實現統籌、協商和博弈。這既是一個一以貫之的平臺,也是一個一以貫之的機制,還是一個一以貫之的隊伍。這個隊伍一定是多專業綜合的,可以包括社會學家、規劃師、建筑師、藝術家、市民及政府官員等。其次,進入存量更新時代,城市設計是一個貫穿全流程的抓手。城市設計可以統籌貫穿于城市更新編制工作全過程,也就是以城市設計貫穿的邏輯方法和技術體系,即空間規劃為底板、城市體檢為基礎、城市規劃為引領、城市設計為統籌、建設計劃為抓手、政策機制為保障。
本文參考文獻:
理論研究—王引:關于新時代城市設計新內容的思量
學術報告—王世福:中國城市設計的治理轉型
理論研究—段進: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城市設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