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圖作為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產權信息的核心載體,是支撐產權管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編制地籍圖的通知》,明確了地籍圖編制的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為構建全域覆蓋、要素齊全、現勢有效的地籍 “一張圖” 提供了行動指南。
一、開展地籍圖編制工作的重要意義
· 明晰產權邊界:通過精準標注宗地界址、權屬信息,有效化解土地權屬爭議,保障權利人合法權益,為不動產登記、交易流轉等提供權威空間依據。
· 支撐科學決策:地籍圖所承載的土地利用現狀、權屬分布等數據,為國土空間規劃、耕地保護、城鄉建設等提供精準數據支撐,助力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 強化監管效能:借助地籍 “一張圖” 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可快速識別違法占地、違規建設等行為,為執法監管提供可視化工具。
· 服務民生需求:為群眾提供清晰的產權空間證明,方便企業和個人辦理不動產登記、抵押貸款等業務,優化營商環境。
二、核心目標:分階段推進地籍圖全域覆蓋
以 “實現地籍圖全覆蓋” 為總目標,結合不同區域、不同用地類型的實際特點,制定分階段、分層次的推進計劃:
2025 年底前:重點完成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地籍調查成果的系統歸集整理;對未開展調查或已登記但缺失圖形數據的宗地,通過高分辨率影像勾繪等技術手段明確宗地范圍,基本實現宅基地地籍圖全覆蓋。同時,完成數據成果匯交至自然資源部,并推動其他已入庫地籍數據全量上圖。
2026 年底前:聚焦國有建設用地,全面完成地籍調查成果的梳理整合,補充完善已登記宗地的圖形數據,實現成果入庫上圖并匯交至部,形成國有建設用地地籍管理的完整數據支撐。
長期目標:結合確權登記工作的持續推進,動態開展各類地籍調查,逐步實現全域地籍圖的無縫覆蓋,最終建成 “要素齊全、現勢有效、動態更新” 的地籍 “一張圖”,為產權管理提供全周期數據保障。
三、分類推進策略:精準施策提升編制效能
已登記宗地:以 “圖屬一致” 為核心,重點補充完善圖形數據,確保權屬信息(如權利人、權利類型、期限等)與空間位置(界址、面積等)精準匹配,夯實產權登記的空間數據基礎。
已調查未登記宗地:系統梳理歷史調查成果,清理重復錄入、格式錯誤、邏輯矛盾等問題數據,規范數據標準后納入數據庫統一管理,為后續確權登記提供有效支撐。
未調查宗地:優先組織開展地籍調查。其中,宅基地可依托最新高分辨率正射影像,聯動鄉鎮(街道)、村級(社區)力量勾繪宗地范圍并編制不動產單元代碼,實現 “先上圖、后完善”;后續根據工作需求,通過勘丈等簡易測繪方式補充權利人、房屋結構、建成年份等關鍵屬性信息,逐步替換勾繪數據,建立圖形與屬性的 “一對一” 關聯關系,確保數據精度動態提升。
四、重點任務:全鏈條保障地籍圖質量與應用效能
(一)加快地籍調查成果整理匯交
系統歸集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城鎮地籍等調查成果,通過數據清洗(剔除重復、無效數據)、格式標準化(統一坐標系統、屬性字段)等手段,確保成果的現勢性和準確性。推動地籍調查成果與不動產登記數據關聯對接,通過 “不動產單元代碼” 實現 “圖 — 屬 — 檔” 一體化管理,并按要求逐級匯交至部,納入自然資源 “一張圖” 統一管理。同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自然資源等各類地籍成果的清查入庫,形成全域產權數據合力。
(二)分類推進地籍調查全覆蓋
· 國有建設用地:對權屬清晰但缺失圖形數據的區域,開展針對性地籍測繪補充完善;對未開展調查的區域,嚴格按照《地籍調查規程》開展權屬調查和地籍測繪,確保界址清晰、權屬無爭議。
· 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充分發揮高分辨率影像的技術優勢,快速勾繪未調查宗地范圍;后續通過簡易測繪補充關鍵信息,建立 “動態更新” 機制,逐步提升數據精度,兼顧效率與質量。
(三)強化地籍數據庫建設與應用
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升級現有數據庫或新建地籍數據庫,實現圖形、屬性、檔案信息的一體化管理,嚴格保障 “圖屬一致”。深化 “一碼關聯” 機制,推動地籍數據庫與不動產登記、實景三維中國、自然資源審批供應等業務數據庫互聯互通,支撐產權查詢、規劃管控、執法監察等場景應用。健全數據安全防護體系,對成果缺失、邊界交叉重疊等問題做好標注并動態整改,確保數據安全可控、現勢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