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在召開了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討會,城市更新概念的首次被提出。會議將城市更新釋義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圍的環境或有各種不同的期望和不滿,對于其修理改造、改善,以形成舒適的和美麗的市容。包括所有這些內容的城市建設活動都是城市更新。
最初的城市更新關注的只是對物質環境層面的改善,從我國最早提出的城市“新陳代謝”概念,到“城市有機更新”概念,到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等,隨著城市發展步入新階段,也不斷催生新階段的城市更新。
自2021年以來,城市更新已經連續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近幾年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適應當地發展的城市更新路徑。
北京不僅從固定資產投資下達資金,同時探索社會資本參與城市更新機制,指導各區謀劃片區綜合性城市更新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行動。上海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更新方案,以超大城市的精細繡花針功夫,從生態、發展、民生多維度系統全面地開展,同時融入創意和亮點。成都基于其宜居宜養的城市特性,致力于智慧蓉城的建設,打造適應城市老齡化的社區智慧養老服務體系。蘭州圍繞城市路網建設,老舊管網更新等,在城市更新中,從范圍界定、區域評估、年度實施計劃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內容等方面對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改造完善進行規范。南京對秦淮片區的“老破小”,用原地拆除重建取代傳統的拆遷,尊重民意,建立“老舊散”片區改造新模式。江西對景德鎮陶瓷文化遺址和周邊的百戶古民居留存了原有風貌,修舊如舊,將民居改建為民宿、體驗館等,成為網紅打卡新熱點。
城市更新作為近幾年熱點的話題之一,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邁入降速提質的新階段的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激活存量空間潛能。基于國土開發強度的約束,在保障城市建設用地供給的前提下,憑借城市更新對存量土地進行再次開發和利用是最必然的選擇。通過對城市現狀系統性分層級進行梳理,對存量土地、低效空間進行更新盤活,充分提高土地和空間的利用效率,激活存量空間,更新存量資源,挖掘城市潛能,提升城市活力。
解決城市突出短板。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城市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短板越來越突出,城市更新是解決城市中突出問題和短板的重要舉措。面對城市中基礎設施配置不齊全、公共服務設施等級太低等不適應現代居民生活的問題,通過以點帶面,有計劃的進行改建提升,系統解決城市突出短板,提高城市安全韌性。
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從棚戶區改造到老舊小區改造,廣義的城市更新,均是從最基礎的建筑立面、屋面、樓梯等公共部分的改善提升,以及配套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改造建設入手,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城市的有機更新通過更加系統且綜合的治理手段,引導公眾參與,多措并舉,精準高效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切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助力產業升級,增加城市吸引力。城市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城市更新改造存量工業商業用地,提高土地產出,能夠有效推動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進行升級,由工業向現代服務業進行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通過產業升級和不斷發展,釋放城市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大大增強城市吸引力。
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通過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優化城市產業結構,提高城市韌性,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對環境的綜合保護,有效落實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推動保護與發展相協調,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我國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并存的階段,預示著城市更新進入了重要時期,新階段的城市更新應具有“全局性、系統性、長遠性和持續性”的意識,以城市體檢評估作為基礎,通過城市設計等手段,運用城市運營等理念,統籌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通過對存量空間的有效再利用,來謀劃城市發展新路徑;從人居環境入手,鏈接到城市的安全、便捷、人文和風貌等各個方面,注重以人為本,有機有序的進行系統更新,從深層激發城市活力,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